在經常逛的作者個板上,看到了「其實我很討厭社會化」這樣的句子。
最先在我腦海出現的是「不社會化怎麼在社會生存?」的想法,之後才是「等等,說起來我應該也討厭社會化,也就是盲目跟隨社會規範才對,但是我又社會化得超徹底」的自我厭惡。
在中文版的wiki中對社會化的解釋很簡單:指學習所處文化,並逐漸適應於其中的過程。
英文版的社會化(Socialization)則有比較詳盡的解釋:社會化提供了個人在社會中的應對進退,以及參與其所處社會的準則。(←這邊是我流翻譯,英文OK的人,請見原文會比較正確)
就我的理解而言,社會化就是角色扮演。
舉個例子來說:社會對於「學生」的腳色有普遍認知的期待,那麼,經由學習將自己的行為調整成符合這個角色該有的樣子,就是一種社會化。
在這樣的架構下,似乎久了,就會產生失去「個人」,而變成「群體」的恐怖狀態。
但現實中,真的變成「群體」的狀況似乎並不多?但一整群都同樣思考模式的外星人倒是很常見的設定……
如果把每個「群體」都看成一個擁有自己規範的小型社會,那麼,其實個人要去適應、扮演的角色相當多重。
在學校扮演學生,回到家扮演子女、兄弟姐妹,出外扮演朋友,在網路上扮演嘴炮人(啥)等等……
不覺得有點像是cosplay?
雖然我不喜歡被某個框框限制住,但是,不得不說,有的時候,遵守某些限制,對我來講反而更有利。
比方說好了,很多人知道七瀨媽到現在還會跟我要班表,掌握我的上下班時間、約會對象等等,都覺得「管太多」。
但對我來講,只要交代了「這幾天上班,這幾天休假」,母親大人就不會在假日時間管我睡到幾點,或是平日讓我睡過頭遲到。
同樣地,只要事先交代了「跟誰(列舉幾個)出去、去哪裡」,然後「會不會回家吃飯」,那麼玩樂的內容,母親也不會多問,頂多超過十點回家時先打個電話講一聲「再過多久回去」。
簡單說,我在母親設下的框框(事先報備)內,建立了「好孩子」的形象,那麼,母親的限制就變少了(小時候都要提早很多天報備,現在提前一天就OK,喝下午茶、晚餐的話,當天母親煮飯前講也能被接受)。
總之,小時候盡心盡力地當個好孩子,雖然很累,也似乎很沒意義,還讓我磨出了憂鬱症的傾向,但還是有好處的。
為了要讓「大人們」都喜歡我,所以不斷揣摩猜測「上位者」的想法。就算到了今天,也還有一定的準度在,雖然不能說是八面玲瓏(因為我也有爆點,而且一生氣就會被看得出來),卻也讓我省去了不少衝突後的尷尬。
為了要讓同儕也喜歡我,所以可以攬到身上的事,我就會接。雖然造成我一邊做事一邊抱怨,而且不抱怨就會做不了事的怪個性,但也無意中得到很多額外的知識(不少是冷知識沒錯XD)。
嚴格來講,我討厭別人規定我什麼可以做,什麼不能做,但是,我會在合理範圍下遵守,尤其對方是代表「社會規範者」的時候。
頂多,在對方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進行和平的討價還價。(嗯……當然我對於拔掉我電腦網路線這件事情,是採取激烈的「拔掉?可以啊!你知道哪條是網路線嗎?拔了我不會自己裝回去嗎?要藏起來或是整個線路弄掉?可以啊!有種拔就要有本事完完整整地裝回去。拔啊!我不僅不會乖乖唸書,還會自殺給你看。」這種態度啦……因為我覺得這個是不合理的狀態,拔掉網路線 = 會乖乖唸書,一點邏輯性也沒有!XDDD)
這樣講似乎很沒種?的確!對於能夠、或敢於直接對上「規範者」(或自以為是規範者)的人,這樣的確沒種,但是對於沒種的人,這就是自保的方式。
而且我除了自我厭惡「我覺得自己很作做」以外,困擾並不太多(當然,也有不管怎樣就是要找碴的人存在就是)。
PS.七瀨媽對於之前我寫的做作信給予了:「這不是虛偽,這是一種生存方式。」的正面評價。感謝您!終於有人覺得我不虛偽了XD